大道理连篇的话谁都会说股票配资平仓线,但真正能听进去的人又有几个呢
以前不明白这个道理,总是企图用“讲道理”的话来说服女儿,最后几乎就成了两败俱伤的场面
我觉得女儿不听我的,就是不懂事、不听话、太过叛逆
女儿也觉得我很烦,每天都唠唠叨叨、她做什么都看不顺眼,甚至还觉得我根本就不爱她…
直到,我遇到了另一个女孩,她简直就是传说中的“梦中情娃”
平时在家里勤快体贴不说,对爸爸妈妈的生活也特别上心
比如,妈妈工作累了,想要找个地方出去好好放松放松
女儿就赶紧让家里面的保姆阿姨,开始给妈妈准备爱心便当,担心外面的饭菜不新鲜
而她自己也忙得不可开交,不是提前给妈妈装好充电器、身份证、护肤品,就是叮嘱妈妈一定自己带上睡衣、浴巾,还有一次性马桶垫,原因也是考虑到酒店不卫生,还有就是陌生的地方会休息不好
讲真的,如果兰妈女儿能体贴细致到如此地步,恐怕半夜做梦都会笑醒了
可带着羡慕的心情去和女孩妈妈聊起这件事,她却告诉我:孩子是用来“使唤”,而不是用来“说教”的
原来,女孩从小到大的成长环境就与旁人不同,别的小孩一遇到事情就满世界喊爸爸妈妈解决问题,而女孩家里情况却是爸爸妈妈把她当成了福尔摩斯:
•充电找不见,喊女儿:“宝贝,可以帮我找下充电器吗”
•口渴想喝水了,喊女儿“想喝闺女倒的水了,可以赏脸给我来一杯吗”
•早上想睡懒觉,喊女儿“我们家的顶梁柱,这个家没有你可怎么办呀,明天还得靠你喊我起床呢,不要忘记了哦”
•晚上下班回家打扫卫生,也喊女儿“哎呦,腰酸了、背疼了,江湖救急,快来帮帮我…”
•睡觉前喊女儿关灯,然后还不忘补一句“你人太好了”
看得出,一个被家长“舍得用”的孩子,确实是在被需求感下有着明显的劳作意识、互动欲望、还有自信心变强
这也是为什么女孩对父母事情如此上心细致的主要原因:小时候都是父母的需求,长大后又怎会例外呢
所以,那些总说孩子太懒、不孝顺,是个白眼狼的家长,归根结底的原因还是在于“帮”孩子太多了,孩子习以为常地接受一切、也心安理得地习惯了
不想孩子被养成这样,那从现在开始就要学着舍得去“用”孩子了
特别是以下几方面,家长越舍得用孩子、孩子和你的关系就越亲近:
01
家务活
劳动越多,自理性就越强
有过来人的妈妈建议说:
“从小训练孩子帮你拎东西、分担家务,最好的年龄段是4岁之前,你不要等到孩子14岁了,天天骂他太懒,家里活一点都看不见,因为孩子从小就没有帮爸爸妈妈做家务的行为和意识建立,长大后又怎么会突然开窍呢”
“他们只会觉得反感,甚至觉得爸爸妈妈就是故意看不惯他,所以才会故意找事的”
兰妈认识一个读初三的女孩就是如此,每次她的妈妈喊她顺手帮忙拿下什么东西时,她就愤愤不平地顶嘴说:“凭什么?自己不知道拿吗”
和同学聊天也会把妈妈说得无恶不赦,不是说妈妈心眼坏,每次见不得她舒服、就会故意找很多事使唤她,就是贬低妈妈太懒,明明她自己可以做的事情非要把别人也牵扯进来
对于这一点,妈妈委屈极了,她只是觉得孩子现在已经长大,都十几岁了,如果再不学着干一些家务活,长大后出了社会连最基础的独立能力都没有
女儿仍然不听,反驳说:“就算饿死,那也是我自己的事,跟你有什么关系呢”
看吧,这就是所谓的“树大扳伸难”,小时候就没有建立家务活概念,长大后突然给孩子分派太多任务,孩子自然是多少有些反叛心理了
所以,为了更好地培养女儿的自理能力,兰妈从孩子读小学之后就慢慢培养她的家务活能力:
•比如,放学回家后,我会告诉她:你现在的任务就是完成学校的作业,妈妈的任务就是去做饭
•等到后面吃完饭后,我还会让两个女儿石头剪刀布,谁赢了擦桌子,谁输了扫地拖地,然后洗碗和擦拭厨房的活儿,就是我一个人的事儿
活儿不多,再加上比赛形式的劳动参与,两个儿女都表现得特别积极,后面不需要石头剪刀布也会自觉参与,有时候还会帮兰妈洗碗
当然了,碗筷也经常是没有洗干净的状态,但兰妈都会等她们洗一遍之后,我再清洗一遍
渐渐地,女儿也学会了这一步骤,直到洗碗的标准越来越好、越来越干净...
02
教做饭
学得越好,长大就不怕饿
真的有必要教孩子做饭吗?教育改革后,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一门独立课程
其中,要求孩子会煮饭这一项,就引起了很多家长的议论纷纷
有人认为“孩子还那么小,有必要学做饭吗”
也有人担心:“现在学习压力本来就大,孩子还要学做饭,会不会把成绩给耽误”
事实上,这些担心都是多余的:
•首先,孩子虽小,但他们的能力可不小
*(记得从小女儿读幼儿园开始,每次带两个孩子回外婆家,她们都会缠着外婆的大孙子,陪她们一起到山坡上自制锅灶,开始了煮饭的流程,虽然大家每次都玩得满身泥巴,但比起在家里看电视、玩手机,可是更有意义)
•其次,孩子的学习成绩,并不会因为每周几节劳动课就耽误了,主课才是占据大部分时间,只要能抓住课堂知识好好学,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
*(记得女儿刚开始读一年级的时候,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,为了不交作业还经常装病逃课、撒大谎遮小谎,学习成绩更是考得一塌糊涂,可自从她转性上课好好听讲后,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:妈妈,今天老师讲的知识点我都会了,做题的时候也不难,认真听课真的会让学习变得超简单)
所以说,教孩子学做饭,不仅有必要,还是培养孩子独立能力,更能感受“粒粒皆辛苦”的实践课堂
正所谓技多不压身,那会做饭的孩子有多可爱呢
小姑子的儿子,从幼儿园开始就和奶奶一起生活,也是从小学三年之后,奶奶就教他做一些简单的烹饪
比如,如何把鸡蛋变成荷包蛋,如何把方便面变成有营养的鸡蛋面,又如何打开煤气上锅热包子
直到,小家伙能熟练地炒几个小菜,配上大米饭,吃上热腾腾的午餐...
有一次,奶奶生病感冒了,做不了饭,就拿出20块钱,让孩子自己出去买午饭
没想到,这孩子,竟然熟练地系上围裙,然后三下五除二的功夫煮了两碗香喷喷的汤面
奶奶一碗,他自己一碗
奶奶吃得热泪盈眶,孩子也吃的津津有味,那场面光是听着就觉得很舒服
可以想象,孩子小小年纪就能做到如此体贴、懂事,那长大后又怎会太差呢
03
当管家
指挥越多,领导能力越好
生活中,我们所见到的教育思路多数都比较传统:孩子就得听家长的,否则就是不听话、不懂事
事实上,如果和孩子交换位置,我们未必就比孩子做得好
有一位爸爸,在面对催儿子写作业,一催不动,三请四邀还是无动于衷后,他灵机一动换了一个方法:不再催,而是让孩子催他
比如,孩子作业不写,那爸爸就打电话约兄弟们出去撸串喝酒
儿子一听立马说:“你出去潇洒了,那我怎么办,我作业谁检查,我一个人睡觉会害怕的”
爸爸明显更淡定了,想了想又说“那好吧,那你就什么时候写完作业,什么时候给我打电话,我再回家呗,你看呀,你有你的学习需要应付,爸爸也有我的朋友需要应付呀,咱爷俩以后就分工合作,看看谁能把自己的事情先做好”
果然,在爸爸带着一点“小心机”的策略性影响下,以前3个小时都写不完的作业,现在不到半小时就已经完成了一大半
再后来,为了锻炼儿子的自理和家庭责任观,他还和妈妈商量把“管家权”交给孩子:
比如,吃完饭后,让儿子来分配接下来谁洗碗、谁擦地
*(一般的情况下,儿子考虑到妈妈做饭了,那洗碗和擦地就落在他和爸爸爷俩身上)
而说出这个想法后,爸爸也和他一拍即合,随即就是父勤子孝的一幕在家里温馨地上演着
就这样,孩子拥有管家权、分配权,还有劳作行为的积极参与下,男孩不仅勤快又有自理性,和同龄小朋友站在一起也有着出色的解决问题、和领导能力
特别是生活中遇到突如其来的棘手问题、还有困难挫折时,他都能从容应对,并且积极勇敢地找到最适合解决问题的方式
这就是有方式地培养孩子管家能力的好处,孩子平时分配能力应用得越多,那自身的领导能力自然就会越来越好了
04
策划party
参与越多,创意就越丰富
您会允许孩子在家里写写画画、乱涂乱造吗?肯定不会,因为这是贪玩调皮的底线-玩可以,但不能搞破坏
可孩子总是喜欢乱写乱画背后的情感需求,大家能明白多少呢?只有把这一点弄懂了,我们才能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成长
认识一位妈妈,她说她的女儿,整天就知道写写画画,读一年级时书包里永远都是装着各种各样的纸片片,一看就知道放在桌兜下的小手,没少干小动作
每天放学回家也是一样,学习桌上永远都是乱七八糟,明明看着她在低头忙着,可手里的动作却是没用在学习上,等你凑近一看,发现也是满桌、满地的纸碎屑,一看也知道根本就没有在用心写作业
特别是喜欢玩剪刀的行为,导致家里的衣服、袜子、还有窗帘统统都没有幸免遇难
有一次,看到刚换的新窗帘,再次被女儿剪了一个破洞,妈妈气急败坏地把孩子狠揍了一顿
直到女儿解释说:“我只是想给娃娃做一件新衣”,她才明白,女儿看似贪玩的背后,实际上也是创意和想象力的情感需求
尤其是用袜子给娃娃剪裁的帽子,看起来还活灵活现,像极了一件艺术品
也是从那以后,家里每年的生日party,还有逢年过节的节日气氛,她都邀请女儿来策划装饰
而在充分的空间、和想象力发挥里,每一次仪式感的装饰,孩子都收获了无数的掌声、与赞美
自此,孩子发现更有意义的party策划后,她再也没有整日沉迷于剪纸乱画了,用她后来的话说:“那些都太弱了,根本不够我施展”
看吧,大脑就是越用越灵活,兴趣爱好也是一样股票配资平仓线,参与得多了、实践也多了,那创意和优点自然也就会跟着越来越优秀了